读《童年》有感
马克西姆·高尔基,留給我们的是欢笑,还是默叹?在悲惨的童年里,他多么渴望明天的太阳是新的!明天的茨岗能活着!明天的野花能开着!悲惨的磨难注定是痛苦的,但也正是挫折,谛造了苏联文学史上永不磨灭的阿拉丁神灯。
清晨的庭院里,一个赤脚呆在雪地上的小男孩,撩起衣服细细地数着那一道道狰狞扭曲的疤痕—那是用软柳枝蘸着水抽上去的。对于残酷的剥削者来说,倒是件“得心应手”的工具。别渴望那丰盛的肉汤和甜美的果酱了!那是老爷们的点心。哪怕一块白面包,也能令他久旱的心灵得到些滋润,那可真是种美妙无比的享受!茨冈的死,父亲的过早逝去,在他心中刻下了永不能遗忘的痛!但是,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。我们之所以阅读《童年》,并非是为了在属于我们的美好童年里多愁善感,其真谛是在于更深层次的不向黑恶困难屈服的毅力,且先称它为“高尔基精神”吧!
在那个苦难深重的年代,不知有多少人拜倒在金钱的诱惑下,丧失了良知,看看那两个舅舅和祖父就能明白“丧家狗”和“守财奴”的含义了。小高尔基从小在苦难中挣扎,历经种种磨难考验,深受贫苦的折磨,却有着一颗无与伦比的坚定之心。我想,这就是意志力的体现吧!其实,历史上曾有着一位恶魔,也是在贫困中挣扎长大的,但由于对食物、温暖近乎疯狂的渴求和对接踵而来的痛苦的无奈与绝望,令他对当时富裕的犹太人产生了畸形的憎恶,在他狂热演说的煽动下,世界变得水深火热,近十万名犹太人被他下令处决。同样的遭遇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甚至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?很简单,挫折,缔造了成功。在同样的命运里,怨天尤人、自暴自弃与奋起直追,谁更有意义?答案显然是后者。人生如棋,一招不慎,满盘皆输。人总是以为很了解别人,却从未曾思考过要怎样改变自己。每一个成功,都离不开数十年如一日的悉心经营,每一个失败,都定会有细节之处的遗失。同样的事物,不同的角度决定了不同的高度,不同的高度决定了不同的态度,不同的态度奠定了不同的程度。
同一事物,不论悲伤与快乐,都坦然积极对待吧!走好第一步,也许就决定了成败,哪怕身处逆境又有什么大不了呢?五千年来,司马迁、普希金、贝多芬、都德不都靠着乐观走过来了吗?想起他们,我便有了前进的动力。
夏夜的风缓缓地吹,《童年》已化作渺远的歌声,一去而不复返……